跳至主要内容

怎么到处都是阴谋论! Conspiracies are everywhere!

 



无所不在的阴谋论 It's just everywhere!

一路以来随着历史的推进,阴谋论似乎从没离开过我们。从古罗马大火、光明会、肯尼迪的刺杀、911 事件、香港乱象、新冠病毒起源、疫苗有害再到最近的上海管控异常等阴谋论似乎无处不在。

有些阴谋论一看便知可信度不高,但始终有人深信不疑,同时你也无法跟这些人沟通或解释,仿佛一旦跟他想法不一致,就连朋友都做不成。

大部分阴谋论标榜着要揭发那些尚未败露的阴谋,不仅只是描述和解释发生了什么同时还希望唤醒那些还未觉醒的群众。然而阴谋论本身是人们的臆想,它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及传播,主要还是因为它符合了传播者想相信的内容。

群众一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The masses are generally only willing to believe in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为什么阴谋论这么容易让人上瘾?

沉迷于阴谋论中能调解我们的情绪,而且很容易让我们感觉自己与众不同,进而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满足心理及优越感

而之所以我们始终追寻阴谋论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大脑本身的运作方式。这就牵涉到我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阴谋论可以快速简单地帮我们 “解决” 各种困惑

我们的思维模式本能上会将各种事物连上关系,透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世界如何运作,并辅助记忆及思考。甚至我们会下意识的从无意义之处去寻找出合理解释,这种自行补全的情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脑补“。

停下来想一下,如果真的需要去深度思考的话,其实我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各种程度的脑补,不管是工作,学习或是休闲娱乐上均是如此。

经典例子之一的卡尼萨三角形(Kanizsa Triangle)就是有名的视觉错觉三角形。 我们会不自觉的补齐中间的白色三角形。视觉如此,思维也是如此。我们的大脑会主动的将不同要素链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释。这种自我形成的意识有时候能让我们远离危险(神奇的第六感),但也很容易让我们形成错觉,而给出了对事物的错误解释。


一个有逻辑的理论是很有吸引力及说服力的,但现实中,很多事物的背后其实并无故事,甚至没有规律可循,可能就只是单纯的巧合或蝴蝶效应。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不够成熟,无法去解读更为细腻且紊乱的因果关系。 这点我无法反驳,毕竟也很有可能就是事实。诸如过往难以预测的气候变迁,也随着科技的进步,慢慢的变得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判。

但反过来说,现实就是在目前的当下,我们做不到了解细节,所以就应该选择相信吗?


阴谋论的 6 个特点

一般来说,常见的阴谋论事件往往都有以下 6 个特点:

  1. 这事件至今悬而未决
  2. 认为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并非事实的全部
  3. 事件背后总有一股神秘且强大的力量
  4. 幕后黑手一定有其邪恶或特殊的目的
  5. 找出无法推敲或主观的内容来佐证自己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
  6. 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反驳

无意识偏见 unintentional bias

无意识偏见 (Unintentional bias) 是我们无意识但常犯的错误,我们的大脑常会自行假设事件的发生是因为神、其他人或一股神秘的力量希望它发生,小到眼皮跳,大到自然灾害等总有人能形成一套独特的解释,同时还会有一堆人推崇。

说到底,一旦发生了超乎想象、脑袋超负荷运作也无法解释的情况时,我们便容易采用最简单,舒适的方式来诠释现实,而阴谋论就是最简单,方便的一种。

对很多人来说,其大脑是懒惰的,举例来说,你周遭是不是总有些人时常分享一些标题耸动、煽情的文章?然后细部一聊才发现,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去阅读其内容?

只要事物的复杂度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时,阴谋论就会一直存在。

我们明明知道巧合无所不在,但一旦遇到重大事件时,我们反而倾向不是巧合,也不是蝴蝶效应,我们宁可去相信有严密组织在背后策划,所以才能成功。

我们也习惯用自己的角度去解释事物(当然也包括这篇文章),自动过滤掉不支持自己理论的证据,想尽办法把事件的内容选择性的套入自身的理论框架。然后一旦自己的伟大简介(偏见)形成了之后,信者恒信,再要动摇就很困难了。 同时,对于部分思想不够成熟,开明的人来说,从他的理论成型开始,所有想要来挑战他想法的人,都是敌人。理论本身是否站得住脚已经不再是重点,重点在于 “你,为什么要跟我过不去?” 。

只有上升到个人认同层面,才能避开自己思维经不起推敲的考验。

这又是另外一层心理学了,之后再另外讨论。


写在最后

信不信阴谋论跟智商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相信阴谋论并不是因为我们傻,无法理解眼前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相信阴谋论是因为我们足够聪明,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精准的选择性提取出能支持阴谋论的证据,并以此为基本,建构出一系列的精妙思维架构。

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有利有弊,阴谋论本身对于人类进步亦然,我们总是在怀疑与求证中进步,个人倒不认为需要抹杀一切阴谋论,当然也不可能任其自由野蛮生长,就如大部分的事物一般,如何控制这个 “度” 才是关键。

我们不轻易相信也不轻易怀疑被告知的事物,保持开明的态度,思维的警觉,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方求证,接纳各方不同的意见。最后,永远对自己的想法与主张保留一定程度的怀疑,这才是不被阴谋论影响的唯一法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01. Python 基本函数

  Python 基本函数 print()  可以输出数据 type()  可以查看数据类型 可以使用 “ + ” 运行加法运算 如果一个式子有浮点数参与,那么最终结果也会以浮点数呈现,例如:1 + 1.0 = 2.0,但1 + 1 = 2。结果是一样的,但判定的class会不同 浮点数其实不能完全精确的表示小数,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对结果没有要求很精确的话,可以忽略这个结果。 基本运算符 + 加法 - 减法 * 乘法 / 除法 注意事项: 除法运算的结果总是 浮点数 运算符的优先级:先乘除后加减 也可以用括号提高优先级 特殊算术运算 **  指数运算 % 取余 例如5除以2等于 2(商),1余数,用这个算数的话便会出现1 也可以透过取余运算去判断一个数的奇偶。奇数的取余结果都会是奇数,而偶数则都为0 含浮点数的取余结果也会含浮点数 // 整数除法 整数除法的结果会自动舍去小数(不进行四舍五入),只保留整数部分 全整数的整数除法结果会是留整数;含浮点数的整数除法结果会是浮点数 算数的优先级: 指数 乘法,除法,取余,整数除法 加法,减法 控制台输入 input ()  从控制台上获取用户输入的内容 需要使用变量接受input的数值 这些内容是字符串(string)类型数据; input所取得的数值类型也会是字符串类型 例: print ("请输入名字:") name = input () print (name) 另外一种写法也可以是: name = input ("请输入名字:") print ("你好," + name) 那么结果产出就会是: 你好,name 加法运算符可以拼接 2 个字符串 字符串只能拼接字符串,拼接整数的话程序会报错 例: print ("你好," + 5) 程序会报错 虽然加法运算符不能将字符串拼接整数,但乘法运算符可以字符串拼接整数,表示重复。 例: print ("你好," * 5) 结果就会是: 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 如果乘于浮点数的话,则程序会报错。

02. Python 的数据类型

单个数据存储类型 整数(int) - 不带小数点的数; integer 浮点数(float) - 带浮点点的数:3.14, -6.7, 4.0 注意的是,4.0也算是浮点数,因为含有小数点 字符串(string) - 有序的字符序列 布尔值(bool) - 用于逻辑运算的类型,值只有TRUE或FALSE。 多个数据存储类型,容器 列表(list) - 有序列序,可以重复 字典(dictionary) - 无序的键(key)值(value)对 元组(tuple) - 有序且不可变序列 集合(set) - 无序且无重复元素

05. Python 数据类型转换

  各个数据类型转换 各种数据之间要做运算的话,原则上会需要是同类型的数据类型,不然程序会报错。 例: birth = input("请输入出生年份:") age = 2021 - birth print ("你今年已经 “ + age + ” 岁啦!“) 程序会报错:input取得的结果是字符串,字符串无法跟整数拼接。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例: birth = input("请输入出生年份:") age = 2021 - int(birth) print ("你今年已经 “ + str(age) + ” 岁啦!“) 透过 int() 及 str() 的方式,将数据类型强制转换 也可以将数据转换成其他类型,例如 float,list 等 再来个范例: hp = 358 max_hp = 1462 result = hp / max_hp result *= 100 result = int(result) print ("角色当前生命值: ” + str(resul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