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2的博文

Getting Prepared for Negotiation

Most of our clients are already competitively skilled when it comes to negotiation skills of buying and selling, however on the agency side, we are often way behind the mark and just starting to study and learn the same principle of pricing and negotiation This may be an old classic topic to us all, but as the words say, classics are the classics for a reason. There are 2 things we need to be very clear before moving into a negotiation:  1. Rejection is a good sign 2. Clients buy our value not costs

07. Python if 和 else

  if 和 else if 条件 A: 条件 A 成立时(True)要执行的代码 Else 条件 A 不成立时(True)要执行的代码 范例: # 1. 接受用户输入的数 number = input("请输入一个整数: ") number = int(number) # 2. 判断这个数是不是偶数 if number % 2 == 0: print (f"ni输入的数是{number},它是一个偶数。) else: print (f"ni输入的数是{number},它是一个奇数。) print ("end") 透过缩进(tab)的方式来代表是不是包含在 if, else 语句里 if 和 else 不一定需要同时使用; if 可以单独使用 if 语句可以嵌套使用: 例: if number % 2 == 0: print (f"ni输入的数是{number},它是一个偶数。) if number % 3 == 0: print (f"这个数还能被 3 整除!") elif 及注意事项 if 语句中可以添加 elif (else if)处理额外的判断条件 elif 当第一个条件满足时,则不继续进行后续的判断 在 Python 中,空字符串,数字 0,NONE,空对象 在布尔值里均为 FALSE,其他则为默认为 TRUE

沉默的力量: 言多必失,不如让其自曝其短

“言多必失,不如让其自曝其短?” 沟通谈判的过程中,为什么保持沉默会如此困难?是否因为我们害怕对方不把我们当一回事?于是我们抢先说话,意图把握时机,镇住现场借此来证明自己。如果我让你先说话,就无法控制你嘴巴说出来的话了。 但其实当我们仔细想想, 说的越多岂不是给出的讯息越多? 同时,对方真的需要或在意我们所提供的的详细,繁琐的讯息吗? 抢先说话固然有其吸引力,但事实证明与其靠舌灿莲花的技巧去试图说服他人,很多时候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击垮自己。 下次沟通谈判的时候,试试看提醒自己, 讲话速度放慢并适当保持沉默,给对方一点时间脑补 。如果你问了对方问题而对方并没有全部回答,先别着急,保持沉默,维持眼神接触,这时候往往对方就会继续说了。 但是要记住,有几个大前提是: 对话一开始就尽量让彼此之间的对话主题,目的明确,一次只讨论一件事。避免双方误解。 对方可能会因此而恼羞成怒,或使用不同方法逼着自己反应,这时候最好的方法还是继续维持沉默。 我们不能一直沉默下去,也要在适当的时机,示意并鼓励对方多把他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例如:那你觉得呢?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你知道我没办法妥协到这程度,帮助我,有没有什么你觉得双方有可能妥协的地方? 在每次沟通谈判前,都可以想想,这次的沟通过程中,是不是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技巧? We can't persuade who don't want to be persuaded, but themselves can.

06. Python 格式化字符串

  格式化字符串 虽然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将想要的整数转换为字符串,但一旦数据多的时候会变得非常冗长 age = 18 result = "小明今年 " + str(age) + “ 岁了!” print (result) 这样的话结果会是:小明今年 18 岁了! 所以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格式化字符串,如下: age = 18 result = f"小明今年 {age} 岁了!“ print (result) 这样的话结果也会是:小明今年 18 岁了! 延申的例子: name = "老王" age = 18 result = f"你好{name},你今年已经 {age} 岁了!” print (result) 这样的话结果会是:你好老王,你今年已经18岁了!

05. Python 数据类型转换

  各个数据类型转换 各种数据之间要做运算的话,原则上会需要是同类型的数据类型,不然程序会报错。 例: birth = input("请输入出生年份:") age = 2021 - birth print ("你今年已经 “ + age + ” 岁啦!“) 程序会报错:input取得的结果是字符串,字符串无法跟整数拼接。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例: birth = input("请输入出生年份:") age = 2021 - int(birth) print ("你今年已经 “ + str(age) + ” 岁啦!“) 透过 int() 及 str() 的方式,将数据类型强制转换 也可以将数据转换成其他类型,例如 float,list 等 再来个范例: hp = 358 max_hp = 1462 result = hp / max_hp result *= 100 result = int(result) print ("角色当前生命值: ” + str(result) + "%")

04. Python 文档与注释

  注释 注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注释符号之后的内容都不会被视为代码,也自然不会被计算机执行。 单行注释代码:  1 个 # 多行注释代码:  3 个单引号或是 3 个双引号 所包含的范围,例如:'''或是""" 可以使用多个单行注释代码来达到多行的效果 有些代码暂时用不到的话,也可以 透过加注释代码的方式,来使其暂时失效 ,不被运行。 在代码行内使用快捷键 “ Ctrl + / ",可以直接表示为单行注释。 可以一次选取多行,然后使用快捷键 “ Ctrl + / " 多行注释代码之所以有 2 个选择,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方便注释内容之中出现引号的情况。例如,内容需要出现 3 个双引号,那么就可以使用 3 个单引号作为多行注释代码。

满足个人 90% 需求的社交媒体管理工具

读完的理由或成果:厘清并排序自己的需求,采用基本社交媒体管理工具加速部分作业 --- 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总是会想说:同样的内容,要发布到不同的平台,真的是好麻烦呀。幸好在这个互联网万能的时代,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些工具来协助我们进行这些重复性的工作。 网路上的社交媒体管理工具百百种,各种花俏的功能都有,但对我们个人使用者来说,往往不需要那些复杂的功能。而且有时候还容易造成反效果,选择太多反而让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 在挑选合适的工具之前,我们还是要回归本质,去想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一旦我们 厘清了需求,那么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去做取舍 。 几个常见的需求 1. 跨平台发布 2. 特定时间发布 3. 内容整理 4. 网友互动 5. 流量分析 6. 团队管理 1. 跨平台发布 毋庸置疑,平台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其功能与限制也日新月异的在调整,我们当然希望能多多增加曝光度,但前提是投入的时间及精力能成正比。 个人建议是 “先求有,再求好”,一开始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钻研有哪些平台可以发布,主要原因也是因为: 平台的数量太多了 每个平台可能会有其内容,字数、图片、视频等限制 平台政策可能随时会调整 在思考能不能跨平台发布之前,要先列出自己想要分享的平台有哪些,例如: 国外 Facebook、LinkedIn、Twitter、Instagram、YouTube、Pinterest、Reddit等数十种。 国内 微博、微信公众号、简书、知乎等数十种。 我是国内外使用不同的工具,虽然有些工具可以兼顾,但考虑到发布的内容敏感度及受众群,还是分开的好。 不同的工具会促使自己用不同的思维去思考发布的内容,这也是个人觉得可以 透过流程调整习惯 的一种方式。 2. 特定时间发布 创意跟想法永远不会规律的产生,但我们可以尽量让贴文尽量规律化。这个需求还是非常关键的。 3. 内容整理 初始阶段我们的大脑都够用,但一旦量开始多了之后就容易混淆,有些社交媒体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发布的内容,但就目前看到的来说,一般社交媒体平台就会有一些基本分类,有工具固然好,但这功能个人不觉得是刚需。 不过话说话来,就算部分文章重复了,完整性差了一些,那又如何? 除非你是强迫症,不然还是建议就继续发布下去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其自然会被沉淀。 真看不惯的话,就等之后有时间再来一次性整理就好。 4. 网友互动 这功能就见...

03. Python 变量和赋值

  变量和赋值 变量 是存储数据的容器 变量名只能包含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不允许有其他特殊符号 变量名不能以数字开头 变量名要有意义,例如:box_size, apple_price。这样方便理解及日后最终 变量名在 Python 中是区分大小写的,所以最好都先以小写组成 变量在使用之前,必需先赋值 赋值 也就是赋予数值的意思 在 Python 中等号(=) 表示赋值,也就是把等号右边的数值,赋予左边的变量名 在运算上,是先运算等号右边的算式,算出结果后才赋值于等号左边的变量名 正确的代码 > box_size = 5 这个是可以的 错误的代码 5 = box size   其他注意事项 Python 运算的逻辑是一行接着一行的,所以一下的写法也可以是可以的: result = 0 result = 12 print(result) 那么跑出来的结果就是12,后面的覆盖了前面的 result = 1 result = result + 12 print(result) 那么跑出来的结果就是13,后面的覆盖了前面的 虽然不推荐但也可以一次给与多个变量赋值,例如: a, b, c = 1, 2, 3 print (a+b+c) 那么出来的结果就会是6

02. Python 的数据类型

单个数据存储类型 整数(int) - 不带小数点的数; integer 浮点数(float) - 带浮点点的数:3.14, -6.7, 4.0 注意的是,4.0也算是浮点数,因为含有小数点 字符串(string) - 有序的字符序列 布尔值(bool) - 用于逻辑运算的类型,值只有TRUE或FALSE。 多个数据存储类型,容器 列表(list) - 有序列序,可以重复 字典(dictionary) - 无序的键(key)值(value)对 元组(tuple) - 有序且不可变序列 集合(set) - 无序且无重复元素

01. Python 基本函数

  Python 基本函数 print()  可以输出数据 type()  可以查看数据类型 可以使用 “ + ” 运行加法运算 如果一个式子有浮点数参与,那么最终结果也会以浮点数呈现,例如:1 + 1.0 = 2.0,但1 + 1 = 2。结果是一样的,但判定的class会不同 浮点数其实不能完全精确的表示小数,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对结果没有要求很精确的话,可以忽略这个结果。 基本运算符 + 加法 - 减法 * 乘法 / 除法 注意事项: 除法运算的结果总是 浮点数 运算符的优先级:先乘除后加减 也可以用括号提高优先级 特殊算术运算 **  指数运算 % 取余 例如5除以2等于 2(商),1余数,用这个算数的话便会出现1 也可以透过取余运算去判断一个数的奇偶。奇数的取余结果都会是奇数,而偶数则都为0 含浮点数的取余结果也会含浮点数 // 整数除法 整数除法的结果会自动舍去小数(不进行四舍五入),只保留整数部分 全整数的整数除法结果会是留整数;含浮点数的整数除法结果会是浮点数 算数的优先级: 指数 乘法,除法,取余,整数除法 加法,减法 控制台输入 input ()  从控制台上获取用户输入的内容 需要使用变量接受input的数值 这些内容是字符串(string)类型数据; input所取得的数值类型也会是字符串类型 例: print ("请输入名字:") name = input () print (name) 另外一种写法也可以是: name = input ("请输入名字:") print ("你好," + name) 那么结果产出就会是: 你好,name 加法运算符可以拼接 2 个字符串 字符串只能拼接字符串,拼接整数的话程序会报错 例: print ("你好," + 5) 程序会报错 虽然加法运算符不能将字符串拼接整数,但乘法运算符可以字符串拼接整数,表示重复。 例: print ("你好," * 5) 结果就会是: 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 如果乘于浮点数的话,则程序会报错。

为什么不应该消除所有反对的声音?

虽然让人很不舒服,但为什么不应该完全消灭反对的声音? 无论是政治上、商业、科学甚至是夫妻之间,完全消除反对声音并不意味着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对立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联手,往往正是因为彼此对立,双方都会竭尽全力探索击垮对方的方案,结果才能出人意料的好。 人们的信仰是很顽固的,一般来说,人们对任何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物都不会轻易改变主意, 尤其是当涉及到价值观问题时。 主观上,我们会以为凡事都是先有原因,然后人们才会选择相信;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么的理性,所以我们才常看到一种情况,当原因或证据被推翻时,个人的信仰仍然不会轻易改变。即便内心知道自己错了,也仍然要捍卫自己的错误!而且很多时候,这种防卫机制也很容易使得你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才说,人们相信理由,是因为他们首先相信结论。 信仰使人存在思考的盲点 当我们与看法对立的人合作时、自身见解便会受到挑战,进而诱使我们极力思索反驳的方式,从而更全面的思考问题。回想一下,当我们想要反驳他人,思考如何捍卫自己权益的时候是不是脑袋都会变得比往常灵光? 脑袋变得更灵光不代表当下我们怼人就有办法怼回去,对更多人来说,往往当下反而说不出话来。但你想想,当之后我们回想纷争的场景时,是不是会觉得如果当时这样说,那样说就好了?这就是思维的刺激。换成我们游戏时常说的用语,这就是突然感受到了智慧光环的祝福。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就能够顺利说服对方,不过即便不能让对方改变主意,只要能维持良性的氛围,如此的合作方式往往对于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想法与选择。这也是我们有时会听到的对立合作模式。 也就是捍卫各自信仰的合作方式。 对立合作模式 对立合作模式虽然主要应用在科学研究,但在商业上也常见到。企业一般借鉴这技巧来作重大决定,例如在收购、业务转型,或应对严重意外之时。 这也是为了避开个人主观想法所存在的偏见,而采取对立合作模式来筛选策略。人们一般倾向㝷找证据来支持他们想法,诸如相信疫苗与反疫苗的人,会各自寻找有利证据去支持他们的想法,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在一间企业中,你是不是见过或听过,有些员工会因知悉老板的想法或偏好,来找出大量证据来支持老板的想法或决定? 在对立合作之下,由两个人或两个团队互相提出他们最好的论点,指出对方证据的不足之处,例如数据筛选有误或过度依赖有限的信息;然后在讨论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步阐明双方均同意的事实,最终报告亦应包含过程中同...

怎么到处都是阴谋论! Conspiracies are everywhere!

  无所不在的阴谋论 It's just everywhere! 一路以来随着历史的推进,阴谋论似乎从没离开过我们。从古罗马大火、光明会、肯尼迪的刺杀、911 事件、香港乱象、新冠病毒起源、疫苗有害再到最近的上海管控异常等阴谋论似乎无处不在。 有些阴谋论一看便知可信度不高,但始终有人深信不疑,同时你也无法跟这些人沟通或解释,仿佛一旦跟他想法不一致,就连朋友都做不成。 大部分阴谋论标榜着要揭发那些尚未败露的阴谋,不仅只是描述和解释发生了什么同时还希望唤醒那些还未觉醒的群众。然而阴谋论本身是人们的臆想,它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及传播,主要还是因为它符合了传播者想相信的内容。 群众一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The masses are generally only willing to believe in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为什么阴谋论这么容易让人上瘾? 沉迷于阴谋论中能调解我们的情绪,而且很容易让我们感觉自己与众不同,进而陷入了一定程度的 自我满足心理及优越感 。 而之所以我们始终追寻阴谋论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大脑本身的运作方式。这就牵涉到我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阴谋论可以快速简单地帮我们 “解决” 各种困惑 。 我们的思维模式本能上会将各种事物连上关系,透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世界如何运作,并辅助记忆及思考。甚至我们会下意识的从无意义之处去寻找出合理解释,这种自行补全的情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脑补“。 停下来想一下,如果真的需要去深度思考的话,其实我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各种程度的脑补,不管是工作,学习或是休闲娱乐上均是如此。 经典例子之一的卡尼萨三角形(Kanizsa Triangle)就是有名的视觉错觉三角形。 我们会不自觉的补齐中间的白色三角形。视觉如此,思维也是如此。我们的大脑会主动的将不同要素链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释。这种自我形成的意识有时候能让我们远离危险(神奇的第六感),但也很容易让我们形成错觉,而给出了对事物的错误解释。 一个有逻辑的理论是很有吸引力及说服力的,但现实中,很多事物的背后其实并无故事,甚至没有规律可循,可能就只是单纯的巧合或蝴蝶效应。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不够成熟,无法去解读更为细腻且紊乱的因果关系。 这点我无法反驳,毕竟也很有可能就是事实。诸如过往难以预测的气候变迁,也...